卵巢谈谈 警惕,卵巢早衰悄悄袭来
- 2012/2/20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正常妇女卵巢功能在45岁至50岁左右时才开始衰退,如果在40岁以前出现衰退迹象,医学上称之为卵巢功能早衰。近年来,遭遇“卵巢早衰”袭击的女性越来越多,趋势也日益低龄化,面对这样的困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卵巢早衰,防患于未然。卵巢早衰之危害21岁的陈小姐已有一年多没来月经了,还经常出现潮热、出汗、烦躁等症状。近日她来医院求治,医生检查发现,其卵巢如同60岁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失去了应有的生理功能。...
正常妇女卵巢功能在45岁至50岁左右时才开始衰退,如果在40岁以前出现衰退迹象,医学上称之为卵巢功能早衰。近年来,遭遇“卵巢早衰小知识:卵巢早衰。诞生时卵巢年夜约有100万~200万个始基卵泡,而在芳华期年夜约有40万个卵泡。每一个排卵周期均会花费一批卵泡。卵巢早衰是指卵巢内的卵泡已花费完,不可能再用促排卵药物使卵泡发育。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没有米,水再加热也不克不及做成米饭。这一类的排卵障碍要想生育只能借他人的卵子作试管婴儿才可能到达怀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也是一种常见的排卵障碍。其病因比力复杂,除了不排卵致使闭经或月经不调外,还可能显现多毛、肥胖、痤疮等体征。其卵巢的特征为多个小卵泡但却不克不及发育成熟,是以需求用药物来促卵泡发育。由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殊病理机制,一些患者应用各类促排卵药物效果欠好,可斟酌作试管婴儿。单纯多囊卵巢综合征并非作试管婴儿的指征,哈尔滨医生指出,采用中药三期疗法进行促排卵治疗,也可拥有一个安康的宝宝。垂体问题:垂体问题致使排卵障碍的常见疾病有高泌乳素血症、垂体泌乳...”袭击的女性越来越多,趋势也日益低龄化,面对这样的困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卵巢早衰,防患于未然。
卵巢早衰小知识:卵巢早衰,这意味着她已经有了更年期症状,更使人感应十分遗憾的是:她还失了生育宝宝的能力。这么年轻的女孩子就得了卵巢早衰,这让人十分惊讶。经过深切领会,才发现,原来,造成如斯严重后果的是市道上常见的弥留避孕药。张蜜斯在前两年曾经年夜量服用弥留避孕药,最多的时辰每月要吃八九次。对于说明书中不可频仍服用这类药的正告,张蜜斯一点也没安心上。医院医生指出,看到这样的病例,作为妇科医生真的很痛心。由于弥留避孕药的药剂量是常规避孕药的十多倍,它的工作事理就是采用年夜剂量的药物来干扰卵巢的功能,控制排卵,在体内组成不容易受孕环境。来医院看不孕的女性有三成是由于内排泄紊乱酿成的,而这其中几近有一半的女性有频仍服用弥留避孕药的生活史。服用弥留避孕需注意的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采用药物方式者要在发生避孕失败或无避孕房事后72小时内(越早越好)口服弥留避孕药;采用宫内节育器者要在房事后5天内放置。掌握好服药方式:餐后或睡前服用...之危害
21岁的陈小姐已有一年多没来月经了,还经常出现潮热、出汗、烦躁等症状。近日她来医院求治,医生检查发现,其卵巢如同60岁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失去了应有的生理功能。
医生之言:不少女性对卵巢功能早衰不在意,甚至认为不来月经倒轻松,根本不到医院治疗。大多数卵巢功能早衰都是因为不孕时才发现的。出现卵巢功能早衰若不及时治疗,任其闭经,会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心血管病变及脂质代谢紊乱等症状,夫妻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卵巢早衰源于N个因素
●与幼年患过腮腺炎并发卵巢炎有关:
是造成卵巢早衰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腮腺炎并发卵巢炎,破坏了卵巢的功能,使卵巢对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不敏感,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应。
●与体内免疫机制有关:
体内免疫机制的问题如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因素等,也是导致卵巢功能早衰的重要原因。
● 与生育状况有关:
首先与首次怀孕的年龄有关。即首孕年龄越大,绝经愈早。另外,哺乳时间越长,绝经越晚。还有,口服避孕药时间越长,绝经越晚。
● 与生活习惯有关:
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吃二到三次鱼、虾的妇女,绝经年龄较晚;常年坚持喝牛奶的妇女,喝牛奶量较多,坚持时间越长,绝经越晚;从不锻炼身体的妇女,绝经年龄早;受到被动吸烟侵害越多,时间越长,绝经越早。
● 与月经初潮年龄有关:
月经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发生得越早。
● 与穿“塑身内衣”有关:
由于“塑身内衣”的压迫,导致卵巢发育受限,卵巢受伤。尤其是少女长期穿紧身衣,不仅会影响发育,还会诱发乳腺增生或囊肿等疾病。
●与生活节奏心理压力有关:
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心理压力过大,也会使女性提早出现隐性更年期的症状。据一项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在30多岁的白领女性中,有27%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性更年期现象。她们自诉身心疲惫、体重攀升、烦躁失眠、皮肤干燥、发色枯黄、月经紊乱等,有时还会厌倦工作,莫名其妙地病一场,虽然服用了大量保健品也无济于事,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家人的生活与工作。
责任编辑:liuwei    本文来源:http://fk.ew86.com/lcjb/lcnz/20120220/525807.html